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用平凡书写不凡,用奋斗成就梦想——“五一”国际劳动节聆听劳动者的奋斗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0:33:00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王媛媛 梁淑芳 史传芝 盖煜 王丽娜)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新时代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桨齐进的奋斗时代,为每个人提供了无比广阔的人生舞台。乌鲁木齐大地上,一代又一代劳模,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劳动者之歌。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本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四位劳动模范,记录他们绽放劳动风采、书写时代荣光的故事。

电网专家何成

精准“号脉”守护万家灯火

何成(右)给徒弟阿布莱・阿达克讲解典型失效部件具体情况。(通讯员唐毅轩摄)

4月28日,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材料室无损检测专责何成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今年53岁的他与电网材料打交道已有30年。

多年来,何成一边从事输变电设备材料检测,“揪出”影响电网安全的材料隐患,一边潜心设备材料可靠性研究,想尽办法把金具、螺栓等遍布在电力输送廊道中的每一个“铁疙瘩”变成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金疙瘩”。

“检测电网设备材料就像医生问诊。”何成说。每当有设备材料来“就医”,他要第一时间到实验室给材料“做检查”、研究“病因”、开出“药方”。如果说在实验室做检测是“坐诊”,那么去输电线路、变电站现场就是“出诊”。

4月中旬,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大风沙尘天气,局部地区风力达13级以上,给输电线路运行带来不小考验。在750千伏乌吐哈输电工程的输电线路上,一件件金具正全力守护着新疆电网安全。这些耐磨性极强的新型金具,其设计出自何成之手。

2011年以来,随着新疆超、特高压电网的加快建设,电网设备材料的应用也同步发展。何成积极投身电网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工作。

750千伏乌吐哈输电工程沿线地理环境复杂,线路上有多个大风区。为提升风区金具的耐磨性能、保障电网设备长期稳定运行,何成和运维人员多次进行现场调研。

实物磨损试验载荷大、循环次数多且噪声巨大,为了不影响他人,何成索性将设备搬运到了郊区的一个大厂房。鏖战一个月后,试验结果证明,新型金具耐磨性能提高了至少5倍。

在何成看来,极端环境不是限制,而是创新的磨刀石。多年来,何成带领团队探索出“新疆特殊气象环境下输电线路故障防治关键技术及应用”,解决了大风区电网风偏和天山山脉地区电网覆冰等故障跳闸防治关键技术难题;“汽轮机纵树型叶根及隔板焊缝相控阵检测用探头及扫查装置”创新成果解决了发电企业设备检测难题,产品已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广泛应用;国内首套铁塔紧固件松动在线监测装置解决了紧固件状态监测需求,已应用在750千伏输电线路的“三十里风区”及“百里风区”典型输电铁塔上。

“只要电网有需要,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何成说。

种植大户李林

带动150余名农户增收致富

种植大户李林(右)指导村民安装应用滴灌浇水设施。(全媒体记者史传芝摄)

4月29日一早,53岁的李林就到了地里,躬身查看整地、起垄、铺膜等情况,额角的汗珠折射着晨光。

李林是达坂城区东沟乡方家沟村村民,也是乌鲁木齐市白山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今年,他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

从一个农民到自治区劳动模范,他走过了怎样的路?走近他,记者得到了答案:科学种田与时俱进,做大做强带头致富。

2010年,看着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扶持政策力度越来越大,在乌鲁木齐开了家饭馆的李林萌生回到村里种地的想法。2011年冬天,李林一家人回到了村里。种什么好卖,还能挣到钱?李林想到自己开饭馆时,从市场上买的山东大葱口感不错,而且售价不低。他坚信,只要有好的大葱品种,种大葱一定能挣钱。

在达坂城区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李林从山东引进了大葱新品,试验种植8亩地,收入近6万元。开门红让李林夫妇有了大面积种植大葱的信心。第二年,他们种植了50亩大葱,再次获得可观收入。一时间,村民们纷纷向李林夫妇请教,学着他们种起了大葱。

大地的馈赠,乡亲们的认可,让李林夫妇坚定了自己的选择。2014年,李林夫妻和几家农户一起合资成立了乌鲁木齐市白山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原本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被集约化的管理所替代,大家开始发展特色农业。

家里电视机常年放着农业频道,奔赴山东、甘肃等地,学习种植农作物的经验和技巧,也学习如何管理土地。大葱、玫瑰花、胡萝卜、育种黄瓜、洋葱……随着不断发展,李林带着合作社社员种植的作物越来越多,科学种植的土地规模越来越大。

现在,李林带领社员流转、承包土地面积约3000亩,带动150余农户增收致富。

今年,李林带着社员和农户主要种植洋葱。目前他带着农户正忙着做洋葱移栽的准备工作。

“我们不是简单的种植,而是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在种植农作物前,就和公司签订订单。这些洋葱,会售卖给企业加工成干洋葱,不愁销路。”李林说,希望通过科学种地,让大家日子越过越好。

公交驾驶员张月良

服务无终点温暖在路上

市公交集团经营六部精品2车队78路驾驶员张月良在打扫车辆卫生。(全媒体记者梁淑芳摄)

4月29日,清晨7点的八道湾停车场,金属敲击声划破寂静。市公交集团经营六部精品2车队78路驾驶员张月良半跪在地上,查看轮胎气压和磨损程度。只见他手持水壶,俯身凑近刹车系统,仔细查看管路是否存在渗漏;又反复调试灯光、检查仪表盘各项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

“快‘五一’了,节日期间客流增多,就更要做好检车和卫生清洁。”张月良一边擦拭车窗,一边认真说。

“我只想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句朴实无华的话,是46岁的张月良始终践行的职业信条。

在同事眼中,张月良总是精力充沛,永远不满足于完成基础工作。“我最佩服他总是那么精力旺盛,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还会额外再做点什么,把简单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同事杨静提起张月良,满是赞叹,“他的车上有雨伞、充电宝,连纸巾都有,就像个移动的便民服务站。”

这份对服务细节的极致追求,源于张月良一次难忘的经历。曾有一位乘客上车投币时,张月良敏锐地发现他手上流着血。想为乘客提供创可贴的他,却发现车厢里竟没有储备。无奈之下,他只能递上一张纸巾为乘客止血。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张月良,他意识到服务中存在的漏洞。自那以后,他便自费购置了一个医药箱,精心准备了创可贴、速效救心丸、晕车药等,只为在乘客需要时能够及时伸出援手。“希望乘客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我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张月良谈及此事,眼神坚定而温暖。

在日常运营中,张月良的热情服务无处不在。“阿姨您慢点,我扶您到座位上。”“您把小推车交给我吧,扶手杆位置上安装了贴心绑带,我帮您固定好。”一句句贴心的话语,一个个暖心的举动,换来的是乘客们满意的笑容和真诚的感谢。

“公交线路有终点,服务群众没有终点。”正是凭借着这种对乘客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张月良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他安全行驶25万公里,从未出现有责安全事故,也未收到一起乘客投诉。

张月良先后荣获乌鲁木齐市第四届道德模范、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今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面对这些荣誉,他谦逊地说:“荣誉既是肯定,更是鞭策。我要站在新的起点出发,更好地为乘客服务。”

市政“老黄牛”张力

用热爱疏通城市“动脉”

沙依巴克区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局)市政设施养护队养护工张力(左)和同事一起检查设备。(全媒体记者盖煜摄)

在沙依巴克区,每当晨光微露或华灯初上,总有一支橙色工装队伍穿梭在大街小巷。其中一位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老工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扎根市政养护一线27年的沙依巴克区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局)市政设施养护队养护工张力。

1998年入行至今,张力从普通养护工成长为公认的“技术全能手”,压路机、铣刨机、自卸车等十余种机械在他手中皆如臂使指。

今年春季,沙依巴克区首次创新使用温补工艺修补道路,从技术论证到路面施工,他全程参与。

“我们今年首次启用储料式路面养护车拉运温补沥青,克服了传统热补对气温的依赖。”张力说,只有让沥青温度始终维持在120摄氏度左右,才能更好满足使用需求,因此车况好不好至关重要,他们多次检测车辆,确保没有问题后才装上沥青上路。

对张力而言,节假日反而是最忙的时候。清晨五点,他已经和同事们开始巡检,逐个检查车辆胎压、制动系统,像对待孩子般擦拭操作台。在同事眼里,他的检查单比说明书还细,不同车型的维保要点也有区别,他会记录在手册里,反复看反复记。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保持27年零事故记录。

夏季正午沥青摊铺现场,他时常顶着150℃的地表温度示范接缝处理,2003年西八家户路修建时,他和同事创下连续72小时现场作业纪录。

如今,54岁的张力仍保持着巡路习惯。“看着修补好的路面,想到市民出行更安全,就觉得值了。”这位先后荣获乌鲁木齐市劳动模范、开发建设新疆奖章的市政工匠,每天背着工具包,守护着城市“血脉”的畅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