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球首艘高速可潜无人艇震撼登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08:45:00    

手机轻点,30海里外的生蚝养殖区以3D全景跃然屏上,养殖户们足不出户就能监测生产情况;漆黑深海中,无人驾驶货轮凭借声呐系统“听声辨位”,提前预警风险;海上风电站锚链突发故障,水下机器人携激光焊接臂精准完成“海底手术”......

这些曾是科幻电影中才有的场景,正慢慢照进现实。从智慧养殖到智能航运,从深海基建到清洁能源,广东科研团队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笔,在一粥一饭间勾勒出星辰大海的蓝图——让百姓餐桌更新鲜、物流运输更畅、生活用电更实惠,城市和生命更安全。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湾区科研院所与创新企业,探访可潜无人艇、水下机器人、无人船舶智能感知系统等前沿成果的应用实践,解码水下“科技尖兵”背后的创新密钥。

应用场景1

“蓝鲸号”破浪探台风 悬停筑深蓝

当台风裹挟巨浪袭来,一艘通体幽蓝的“钢铁巨兽”却迎风而去,深潜于风暴中心,用激光雷达扫描每一处暗礁,将观测到数据“滴滴”回传,构建起“海底长城”,在台风季守护沿海城市和居民安全。

这不是科幻大片,而是我国全球首艘高速可潜无人艇“蓝鲸号”的真实应用场景之一。4月28日,在珠海云洲智能的测试码头,这个能“水面飞驰+深潜巡航+静默潜伏”三栖运行的智能潜航器,正式下水,有望明年投入实际应用,改写人类征服海洋的方式。

Transparency

“蓝鲸号”,这款国之重器由四大顶尖科研机构联袂打造: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与云洲智能共同立项,并由云洲智能自主研发。

记者注意到,“蓝鲸号”个头低矮,长11米,蓝色流线型艇外观,其貌不扬。然而,其卓越的性能让人惊叹——

它在水面上狂飙的航速可达到36节,相当于每小时66.67公里,能持续航行数百公里;更具颠覆性的是,它能在与世隔绝的深蓝秘境中,无惧暗流与压力,水下静默坚守悬停30天。

“蓝鲸号”是全球首艘能深入台风中心的高速可潜无人艇,使台风眼探测与恶劣海况生存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例如,当12级飓风席卷海面时,“蓝鲸号”可迅速转入潜航模式,如同深海猎手般抵近台风中心,通过探空火箭穿透风暴眼穹顶,将传统观测手段难以企及的珍贵数据实时回传。

“蓝鲸号”在台风中进行探测 受访者供图

像搭积木一样的模块化任务舱设计,更使其在测绘海底地形、检测水下管线的同时,兼具水质采样、应急响应的多面手特质,堪称移动的海洋综合实验室。

云洲智能相关负责人介绍,“蓝鲸号”可应用于气象探测、水下地貌测绘,响应突发状况等科学考察任务。因为有它的防护,海洋实时的温度、盐度、海流等数据悉数可掌握,为海洋渔业提供准确的海洋环境信息,提升海啸、风暴潮预警信息准确度等。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的核心成果,“蓝鲸号”加速推动着“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的应用。

“蓝鲸号”下水仪式现场 受访者供图

应用场景2

“穿越 - A300”水下机器人技术领航 解锁万亿蓝海

2022年北京冬奥会,“水下火炬传递”惊艳世界,火炬于水中熊熊燃烧、机器人精准对接,背后闪耀着广东水下机器人的硬核科技。

参与冬奥会“水陆两栖机器人”研制的高级工程师刘鑫宇博士展望,凭借长距离航行能力,水下机器人可携带火炬从澳门“游”至珠海。若协同无人机、无人车,有望实现粤港澳“海陆空”火炬传递,开启科技与体育融合新篇。

谈及水下机器人更多的应用领域,刘鑫宇以“穿越-A300”浑浊水下3D重建机器人举例,其配备实时图像增强功能,置身浑浊水域亦能清晰观测,结合实时3D重建技术,能直观呈现水下状况。300米深度的淡水、泥沙水或海水环境,它都能胜任核电、供水、深海养殖等大型基础设施的维护任务。且基于模块化的设计,仅需数月就能依据客户需求完成研发,灵活性与高效性突出,已获稳定订单。

看准水下机器人前景,刘鑫宇创立中科灵鲛(广州)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他表示,据预测,2025年国际市场规模预计达600亿元人民币,中国市场规模也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其应用领域极为广泛,从水下建筑物(桥墩、水库、管道、水闸门)的维护,到水产养殖(远洋渔网监测平台、鱼虾监测)等,都有水下机器人的用武之地。

以漂浮式海上风电站为例,其水下部分长期面临海水腐蚀、生物侵蚀、风流磨损、船只碰撞等诸多难题,损坏频繁,检修难题大、成本高。在行业“抢装期”,甚至出现过单日1000万元检修费用的极端情况。目前,我国已建成5台漂浮式海上风电站(三峡引领号、扶摇号、海油观澜号、国能共享号、明阳天成号),但水下检测部分近乎空白。若采用团队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技术,可节省33%的锚链成本。仅这5个平台,现阶段市场规模就达1.2亿元,未来国际、国内市场规模分别可达300亿元和240亿元,技术国内领先、比肩国际。

“穿越-A300”优势显著。珠江枯水期,它执行珠江上游大坝安全检测任务。当时,水下浑浊不堪,潜水员难辨裂缝,而该机器人凭借更广探测范围和精准采集能力,绘制出完整裂缝图谱,确认大坝安全,凸显了在复杂环境检测中的独特价值。

应用场景3

航运无人驾驶让无人船“眼明心亮”

在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有一支致力于赋予船舶“海洋第六感”的科研团队。他们的无人船研究始于2016年,此前已深耕智能船舶领域,因深知智能化终极形态是无人化,故而开启无人船研究征程。

实现无人航运,需解决环境感知、路线规划及计算机取代人工操作等技术难题。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肖金超告诉记者,团队目前聚焦多个关键方向提升无人船性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配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和先进算法,提升无人船感知与避障能力,还构建水下目标感知体系。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研发的无人艇

说起无人航运的未来,肖金超特别兴奋:“你想想看,咱们平时网购的进口奶粉、国外化妆品,还有盖房子用的进口木材,这些漂洋过海的货物,很多都得靠货轮运输!光珠江口这一片,每天跑的百吨级大船就有5000多艘,然而,一个现实情况是,好多航运公司都在愁招不到船员。”

“无人船可缓解这方面的困境,无人驾驶的货船在海上跑,能24小时不间断送货。咱们在网上买东西,说不定第二天就能收到海外仓库直发的快递,速度快还便宜。”肖金超他们做无人船项目,就是瞅准了这个大趋势,“毕竟现在80%的船都在运货,无人航运不仅是科技进步的必然,更是解决咱们‘等快递等太久’‘进口物价高’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小型船舶无人驾驶模型在凤凰湖、千灯湖等湖泊测试能安全稳定航行,不过,肖金超也坦言,技术应用推广仍面临挑战。一方面,需在更大场景和繁忙航运区域测试;另一方面,船舶监管涉及多个部门,法律法规待突破。

无人船集群协同作业是最难攻克的技术堡垒。多船协作要面临个体指令执行与相对位置调控、水面通信复杂加剧控制等难题。肖金超表示,团队在凤凰湖开展5艘以上船舶集群测试,虽可解决初期冲突等问题,但他认为,从小船湖泊验证到浩瀚海洋中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薄弱的海洋通信设施,船型和自动驾驶系统等均须针对海洋环境进行提升优化。

“我们的无人船业务尚处起步阶段,累计销量数十艘。”肖金超告诉记者,团队研发的无人船,应用集中在环保(水质采样监测)、测绘(水下地形探测)和科研教育(为高校供船及代码)三个领域。产品形态分两类:小微型自主航行水面机器人,以及可载人载货、旨在实现货物运输的无人驾驶船舶。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研发的无人艇

“新”对话

解码海洋科技未来 大海或是“大工厂”

海洋正逐渐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大工厂”。围绕水下技术与无人航运发展,羊城晚报对话行业专家。

羊城晚报:当前如何推动水下机器人关键技术实现产业突破?

刘鑫宇:水下场景开发的核心技术瓶颈在于声、光信号处理。水下技术产业链虽在完善,但我认为关键技术仍未实现产业化。以水下视觉系统和声学传感器为例,目前仅停留在科研实验阶段,距离量产和标准化生产尚远。此外,行业缺乏统一技术规范,从实验室到市场,还需经历技术迭代、标准建立与市场培育的长期过程。

羊城晚报:无人航运投入大、门槛高,为何你们坚持深耕?

肖金超:确实,无人船研发面临成本高企与法规滞后的双重挑战,单大型船舶造价动辄千万、上亿甚至数十亿,加之码头改造、传感器加装等衍生成本,更增加了投入周期。但无人航运关乎国家战略布局和行业变革,推动其落地需聚焦两大关键:一是升级船舶感知系统,解决当前数据集成度低、开放性不足的问题;二是改造操控设备,适配无人驾驶需求。

尽管挑战重重,我国无人船民用技术已跻身国际前列,部分成果实现领跑。当前理想的合作模式是由大型企业牵头,整合船舶制造、基建、算法等多方资源,以“技术合作+产业协同”模式攻克无人航运这一系统性工程。

策划|林洁 黄丽娜 侯恕望

统筹|黎秋玲 宋金峪

采写|记者 黎秋玲

视频|记者 何昱

包装 | 方浩 余梓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