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数为媒,传承“绿色记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04:39:00    

【专家学思】

古树名木作为城市与乡村日常生活的参与者,分布在城市的街角巷陌、乡村的田园景观中,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是城市与乡村文化传承的记录者,更是很多人成长历程的精神地标。在现代数字社会,媒介化与个体化交叠缠绕已然成为社会整体的发展态势,如何重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城市的联结机制,成为建设有机团结、美好社会的关键议题。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利用可以放置在重建以上联结的意义框架中,进行更多创新探索。

许多名山古刹、古村庙宇、学校公园都有着年代、种类各异的古树名木,他们共同构成文化传承与记录社会变迁的“活化石”。有些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沉淀,与优秀传统文化交相呼应。比如苏州拙政园里的百年紫藤,相传为明代文徵明亲手所植,承载着江南园林文化的诗意与典雅,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成为城市园林文化的一张名片。有些是与周围的其他建筑、民俗民情、社区变迁史等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深深烙印在公众的集体记忆之中,成为对家乡与城市的情感寄托。比如广州光孝寺内的菩提树,相传是南朝时期,天竺高僧从印度带来,为中国有记载以来最早移植的菩提树。它不仅是文化传播、文明互鉴的见证者,而且与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开放包容的精神遥相呼应,彰显了广州对外交流的蓬勃活力。

在数字社会中,发掘、活化与利用古树名木的丰富价值,需要充分结合现代数字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创造性地转化,以此获得更广泛与持续的公众关注。在实践探索层面,需要充分结合公众对于参与性、体验性以及学习性的新需求。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分享与体验已然成为社交媒体平台的流量密码,即通过打造线下生活的线上场景,创造性表达生活故事,扩展更多的生命体验,建立更广泛的文化联结。在公益传播实践中,扩展传播主体,将居民、村民与游客等都纳入传播行动中来,用公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进行视觉化、故事化叙事,提高古树名木多维度价值的挖掘与活化利用,比如借助民俗文化节日进行联动传播,增强公益传播的品牌策划,考虑不同圈层的新需求,吸引更多公众关注、讨论与行动。近些年,许多视频摄影爱好者、博主都将古树名木作为社交媒体平台作品的创作素材,突破传统科普知识宣传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从内容呈现设计上,更多挖掘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故事,以拟人化的修辞进行视觉化的表达。结合当下的流行文化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二次创作、线上线下联动等创新传播活动也开始出现,古树名木的多维度历史文化价值、自然生态价值在故事化表达中得到了更多公众的关注。

激发公众对于城市与乡村的主体性精神,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要求,相关公共部门、学校等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社会文化深度融合的各种形式,创设更加具有参与性、体验性与学习性的生活学习场景,为公众参与提供更多样化、数字化的形式,丰富人与人、人与校园、人与城市的联结机制。比如,中山大学通过深度挖掘学校古树名木的自然、历史与文化价值,运用植物学、历史学、文学等跨学科知识,采用包括调查报告、照片、手绘、语音等多种形式,吸引了更多青年人爱上古树名木。同时,学校结合校庆日、植树节等重要节庆日进行专题策划,全平台、多媒介、周期性进行集体记忆立体叙事,将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利用深刻嵌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成功“复活”那些曾经为学术研究与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们的历史故事,深化了学生与校园的情感联结。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与记录,更是完成了古树名木保护与学生主体参与的“双向奔赴”。

数字技术还为公众更深入参与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更多场景,让保护从专业行动走向全民参与。数字公益除了传统的捐款、志愿者保护外,还包括数字认养、数字导学等新参与形式。在广州,公众可以通过参与线下科普活动、志愿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古树名木保护知识,亲身体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部分地区还围绕古树名木打造了线上认养模式,让公众更便捷地参与保护行动。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不仅汇聚了社会各界的资金与智慧,更在全社会营造出保护古树名木的持续氛围。古树名木承载着城市的绿色与文化记忆,数字公益让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当公众参与古树认养、志愿服务等活动时,他们与古树之间也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这种联系已然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面对城市更新,那些有公众深入参与保护的古树名木,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公众在变迁中依然能找到熟悉的记忆坐标,构建了集体记忆的连续性。

古树名木是生态、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保护与构建在地文化与“绿色记忆”的重要媒介。现代数字社会背景下,将古树名木保护嵌入公众的日常数字生活场景中,创设更多具有参与性、体验性与学习性的场景,充分考虑数字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挖掘古树名木的多重价值,是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体系的重要创新路径。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保护成为一种常态,让参与成为一种习惯,让这些古老的生命在现代数字社会中继续焕发生机,见证城市的新活力。

(作者:张潮,系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