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红薯香里的非遗传奇:临沭县蛟龙镇粉条的传承创新与振兴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1:27:00    

鲁网5月9日讯 在临沭县蛟龙镇,氤氲着红薯清香的空气里,藏着一份穿越时光的美味传奇。踏入蛟龙镇粉条制作非遗工坊,传统粉条加工传承人尹从浩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正专注地演示着传统粉条加工技艺,从选料提粉、配料打芡,到沸水漏条、冷浴晾条,再到最后的打捆包装,每一道工序都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严格遵循着世代相传的古法技艺,凝聚着老一辈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

尹从浩与粉条制作的缘分始于1997年。那时,他跟随本村粉条加工师傅尹秀富,潜心学习打芡、拿把、出锅等手工粉条加工技艺。时光流转,他与志同道合者组成把式团队,全身心投入手工粉条制作。在他们的努力下,利城粉条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金产业”,更承载着无数人的生活希望。

临沭县蛟龙镇利城村的传统粉条加工技艺,早已成为临沭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追溯其历史,利城粉条起源于清代末期光绪年间。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利城村,种红薯,种了红薯娶媳妇,媳妇娶到家,卖了粉条吃粉渣。”寥寥数语,生动描绘出当时利城村与粉条的紧密联系。那时,利城村的粉条生产加工作坊已然兴起,村民们凭借着锯、切、刮等传统手段,将红薯粉粹洗制成淀粉,制作出纯手工红薯粉条。这些粉条久煮不烂,口感爽滑,散发着独特的清香,吸引了方圆数十里的食客前来争购,成为了当地一张独具特色的美食名片。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利城村的生产队展现出无私的精神,将粉条加工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村民,这一举动如同一把火,点燃了整个利城粉条制作的热情,促使粉条加工形成了一定规模。改革开放初期,利城村更是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家家开设作坊,户户投身经营。村民们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红薯的资源优势、精湛的粉条加工技艺,以及利城靠近苏鲁交界的优越地理位置,积极开拓市场,逐步打开了外省销售渠道。到了90年代,全村已有18家粉条加工作坊,利城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鲁东南粉条批发市场。如今,利城村拥有5家较大规模的粉条加工生产企业,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辐射带动周边上千名村民就业增收,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讯员 李凤娇)

责任编辑:王军

来源::09 鲁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