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思想周刊|推动人工智能与智库建设深度融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08:1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陈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完善科技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全面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新型智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从“经验决策”向“智能决策”的重大转型。推动人工智能与智库建设深度融合,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重构知识生产与决策支持的底层逻辑,聚焦知识创新整合、人才智力聚合、决策服务能力提升,把人工智能打造成为新型智库的“智慧引擎”,为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以智能技术拓宽知识创新整合的广度深度精度。知识创新整合是智库建设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人工智能赋能智库建设的关键切入点。全市智库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和知识关联中的优势,构建多维度、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体系,支撑高水平的咨政研究和战略制定。一是扩大知识整合广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智库建设可突破传统人力资源的局限,系统整合咨政报告、学术论文、产业数据等多元信息,实现跨地区、跨领域的知识汇集。二是拓展知识整合深度。依托深度学习、语义计算等智能分析技术,推动智库研究团队深入应用算法模型,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战略认知。三是提高知识整合精度。精准的知识整合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预处理和严密的逻辑推理。通过数据清洗、异常检测和模型校验等智能化处理,提高数据质量,将专家的经验判断与算法驱动的分析结果进行交互融合,提升咨政建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智能手段激活人才智力的聚合效能。人才是智库发展的第一资源,智力资源的高效整合直接决定着智库的创新能力和决策支撑水平。当前,传统的人才管理和组织模式亟须变革,人才聚合需要从被动匹配向主动发现、从静态管理向动态协同转型。全市智库应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灵活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精细化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形成跨机构、跨地域的高效智力网络,推动智库实力持续提升。一是提升人才识别的精准度。构建动态更新的全市人才数据库,通过多维度数据建模与关联分析,生成覆盖学科背景、研究成果、创新潜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关键指标的全方位画像,确保研究团队与课题需求精准匹配。二是增强人才协同的系统性。复杂社会问题和前沿技术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系统的协同攻关。借助专家推荐系统和协同平台,高效整合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力量,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突破。推动构建集线上线下于一体的智能协作体系,突破组织壁垒,实现各领域专家的无缝对接和深度合作,提升研究效能和创新能力。三是拓展人才整合的开放性。智库人才不应局限于本地,而应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广泛汇聚多元智力。全市智库应积极引才引智,打造开放包容的人才生态,通过提升人才聚合的精准度、协同性与开放性,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激活。

以智能赋能提升服务决策的质效水平。服务决策是智库的根本使命和核心功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提升智库服务决策能力提供了强大支撑。一是创新构建AI咨政模式。运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等前沿技术,生成全市科研数据动态知识图谱,汇聚全市各级各类智库的研究领域、进展情况等。集成DeepSeek、豆包、Kimi等通用AI模型,构建“问政策”“问数据”“问理论”“问举措”“问灵感”等智能体模块,组建团队实施联合攻关示范项目,并结合动态预测模型与政策模拟工具等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政策仿真模拟,提高智库咨政服务决策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建立人机协同研究机制。让人工智能承担数据处理等基础工作,释放专家精力聚焦战略研判,形成“机器做助手、专家当主帅”的研究生态。依托数字重庆建设,建好数据库及研究分析预测模型,科学高效地处理分析各类数据信息,构建以“数智咨政”应用为技术底座的“大成集智”智能决策服务系统,提供精准咨政服务。三是建立决策执行效果跟踪体系。构建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利用多源数据采集与动态分析技术,持续跟踪政策执行进度、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反馈等,智能识别偏差并提出优化建议。通过数据驱动与智能分析的深度融合,实现决策效果的可量化、可视化与可追溯化,提高决策执行效果。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处长)

原稿点击:思想周刊|推动人工智能与智库建设深度融合-重庆日报

相关文章